我市创新实践破解老年人就医痛点,多项做法获全国全省推广

发布时间:2024-11-01

100米有多远?诊室到检查室200步的路程,老人可能半小时绕不明白。手机挂号需多久?指尖1分钟的速度,老人1小时可能也完不成……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形势下,老年人的就医需求愈发凸显。然而,“找不到、用不了、等不及”成为困扰银发族就医的难题。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推出80岁以上老人就医“零等待”措施,适老化就医设施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新门诊管理模式与智慧医疗助老服务体系建设分别获全国创新实践卓越案例、优秀案例被推广……近期,我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深化医改,关注老年群体在信息化时代下就医的触点、痛点与难点,积极构建适应于老年人的就医服务体系,一系列适老化便民举措陆续推出,全流程加速提质改善银发族就医体验。

“零等待”服务推出,高龄老人就医时间平均缩短80分钟

10月30日,年过八旬的丁秀老奶奶踏入省中医院开始,就享受一路开“绿灯”的高效优质服务。“因为甲状腺结节需要定期复查,上次就诊时,医生就帮我预约了今天的门诊。”丁奶奶告诉记者,她享受的是“五专一置顶”的“零等待”服务:按照预约就诊时间来到医院,一支专门队伍开始引导协调丁奶奶就诊;取号报到后,丁奶奶被引导至专门候诊区;随后的就医过程,抽血、B超、取药,只要她的信息一报到,就立刻置顶,并有专机(专室)、专窗服务,无须等待;后续复查,丁奶奶还可以提前拨打专线,进行挂号、就诊、用药等专享服务。“就诊特别顺畅、安心,以后看病也不担心费时费力还到处跑了。”丁奶奶感慨。

今年6月,我市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推出80岁以上老人就医“零等待”措施,为老人提供优先优质就医服务。随后这项措施被省卫健委列为惠民实事项目,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推广,并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10月15日,这项服务在我市医疗机构全面开展。

“‘零等待’是通过流程优化、系统改造等方式,在不含急诊的门诊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等关键环节尽可能提供优先服务,以缩短老人就医等待时间。‘零等待’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以更好为老人构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省中医院院长吴文忠表示。

据统计,省中医院平均每天有超过1000名80周岁以上老人就诊,去年一年80周岁以上老人就诊量超过32万人次;省人医“一码通”预计每年能服务80周岁以上老年患者5万余人次。省人医相关负责人介绍:“80周岁以上老人‘零等待’服务推出后,他们的就医时间平均缩短80分钟。”

线上线下智慧助老,精准匹配跨越“数字鸿沟”

智慧赋能,一系列智慧就医新场景来到百姓身边。然而,面对医院的电子设备无从下手、对信息化建设下门诊就医程序不了解,成为老人就医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如何智慧助老、帮助老年患者跨越“数字鸿沟”,我市医疗机构一直在寻找最优解。

本周二,从抵达市口腔医院门诊大厅开始,74岁腿脚不便的赵敏老奶奶身边就有一抹“粉红色”贴身随行,全程接力式陪诊。从一楼门诊大厅送至三楼牙体牙髓病科的诊椅,医生诊断后再送去一楼放射科拍片,接着再送回诊室……医院导医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以科室为单元,采用接力棒传递的形式进行伴诊服务,点到点、人到人、科到科建立交接流程,优化资源打造就诊全流程的陪伴服务。

而在线下接力式陪诊的同时,赵奶奶还享受了一次线上家人的陪诊。“赵敏女士已在医院门诊报到”“就诊完成,您可为赵敏女士线上完成缴费”“赵敏女士检查报告已出,点击可查看”……在绑定的账号上,每完成一个就医环节,医院的推送信息就实时发给赵奶奶的子女,他们可在线为赵奶奶进行诊间缴费、查询检验报告病历等。这是医院创新打造的“子女线上全流程陪诊”路径。“这种线上线下的陪诊,太温馨了。”赵奶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统计显示,市口腔医院的接力式全流程陪诊助诊服务已服务近3000人次。今年8月,在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全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创新实践案例中,市口腔医院创新打造的“1234”门诊管理模式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智慧医疗助老服务体系建设,分别获得卓越案例与优秀案例,并在全国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推广。

市第一医院成立“蓝马甲”智慧助老服务站,搭建老年人绿色就医体系和“智慧陪诊”银发互助平台;省中医院一支由护理人员、导医、医警、朝晖志愿者等百余人组建的专门队伍,为老人提供接力服务……各医疗机构纷纷以一系列助老服务,帮助老人“智慧就医”。“用人工服务填补‘数字鸿沟’的不便,用人性化服务弥补智能化带来的冰冷感,用人文关怀提升门诊服务温度。”在市口腔医院门诊部主任邵倩看来,精准对接患者所需,让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更轻松自信地就医,才能共享数字红利。

适老化细节改造,创新专利有望全国推广

温馨舒适的适老化就医不仅体现在优化就医流程与服务,从每一个细节入手,打造一个对银发族更加友善、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也一直是我市各医疗机构不断探索的方向。

平时平坐、起身都有困难,髋关节的毛病影响着苏顺老爷子的日常起居。“出门既怕走也怕坐,可能坐下就无法起身。”但前天在市口腔医院老年口腔诊疗中心就诊的苏老爷子,从候诊椅起身时却惊喜地发现似乎少了些往日的吃力。原来他坐的是一种符合老年人形体功能的候诊座椅。邵倩告诉记者,设计者与医疗专家、老年学专家等共同合作,通过实地考察、用户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和习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人体工程学、生物力学原理,对候诊椅做了优化和改进。这种“爱心候诊椅”于上个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将来有望在各医疗机构推广。

年过花甲的祁萍近日在市中医院就诊,发现门诊大厅多了一部“老年人专用自助机”,预约界面与自助机操作界面的放大、简洁处理,让信息更加清晰易读,使用更加便利。

从全省率先推出的各项便民举措,到获得全国专利、全国大奖的适老化改造,适老化的就医服务贯穿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全流程服务的提质扩围加速,不仅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也充分体现我市医疗机构在守护银发族健康的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

从“病有所医”到“病有优医”,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惠民举措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将努力保障银发族“医”路通畅。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