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08-19 浏览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各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20年8月19日

关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切实推动“美丽中国”战略和“美丽江苏”建设决策部署在南京落地生根,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为创新名城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保障,现就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两山”理论实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富美高”总要求,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致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示范窗口、开拓现代治理的探索实践、实现人民城市的永续发展,让“美丽古都”成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鲜明底色,推动“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愿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新老并进协调美、锐意创新活力美、古今交融人文美、绿色宜居生态美、开放包容气度美、安定文明和谐美的“六美”南京。到2025年,美丽南京建设的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品质显著提升,文明和谐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美丽江苏建设的示范城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近期,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建设方式、丰富工作举措,持续完善城市空间功能,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彰显古都内涵气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促进人、自然、空间、历史、文化等要素的融合互动,让美丽古都呈现出“美丽可品味、空间可融入、历史可阅读、温度可感知、安宁可依托”的现实模样。

——美丽可品味。通过净化、美化、序化、亮化城市空间,注重文化注入和氛围营造,塑造精致精美、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凸显恢弘大气、卓尔不群的城市气场。

——空间可融入。推动“设施嵌入、功能融入、场景代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构筑产城融合、富有灵魂的公共空间,创造休闲时尚、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

——历史可阅读。加强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借助5G、互联网、融媒体等新技术、新媒介、新平台,让厚重的历史有力彰显,让鲜活的文化浸润人心,激发广泛的文化认同。

——温度可感知。秉持人本价值取向,打造舒适友好的空间环境,提供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让和谐包容温暖人心,催生浓郁的情感归属。

——安宁可依托。完善城市运行保障设施体系,补齐重点领域短板弱项,提高风险防控、应急处置能力,把城市建设成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的坚实家园。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根本遵循,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追求,让城市发展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让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基调。

(二)坚持生态优先。践行“两山”理论和公园城市理念,树牢绿色发展导向,坚持内涵式、集约型发展路径,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格局,打造蓝天常在、绿水环绕、青山掩映的城市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坚持传承发展。延续文化脉络,激活创新潜力。以优秀的文化集聚人、引导人,塑造充满阳光、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性特大城市风范,增强群众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坚持安全韧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将“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把城市作为生命体、有机体进行系统治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转、群众安居乐业。

四、重点任务

围绕四个“彰显”、十六个方面工作,推动实施100项具体任务,加快展现美丽古都新气象。

(一)彰显民生幸福感

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身边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便利、丰富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味,打造人性化城市、营造人文化气息、缔造人情味生活。

一是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提升城镇社区生活品质和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紧盯“脏乱差”棚户区,至2022年,完成全市棚户区改造600万平方米以上,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盘活城市低效用地空间。狠抓危房治理,统筹采取“留、改、拆”措施,全面完成主城在册危房改造,让更多群众圆上安居梦、宜居梦。高水平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坚持雪中送炭、因地制宜、多元共治,基本完成主城2000年前建成且未整治的剩余200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强化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突出租赁、群租、违建、消防应急通道等长效治理,落实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共建美丽宜居家园。改造和新建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提升公共服务和社区管理水平,吸引留乡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二是改善出行条件。建立多层次、立体化、跨区域、连城乡的美丽交通网络,统筹推进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慢行交通系统,倡导出行即服务理念,推进人行道舒适度提升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创造畅通便捷、安全友好的慢行空间,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实施精准治堵,创新交通管理手段,提倡“微创”改造,实行动态治理,以“小切口”实现交通治堵的大效益。强化停车供需矛盾综合治理,综合采取增加有效供给、加强智慧停车管理等多种方式,有序化解停车难问题。优化公交运营线路,做好大公交科学调度,试点小巴士车辆运行,更好地解决市民家门口最后几公里出行难问题,丰富运行结构层次,提高公交运营、市民出行、道路通行多方效率。优化公共自行车租借方式,加强共享单车治理,提高智慧化、人性化服务管理水平。巩固农村道路建设村村通成果,推进通自然村道路和村内街巷道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水平。

三是提升生活品质。创新城市更新理念,丰富微更新手法,注重将传统的环境整治与文化创意元素充分结合,打造极具魅力的城市肌理。强化业态调整,对布局零散、低效落后的沿街业态进行优化调整和空间整合,完善运动休闲、阅读交流、亲子互动、便民消费等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特色街区、主题街巷、绿美村庄,美化城乡界面,活化城乡单元,为市民创造更丰富、高品位的社交空间。推动演艺进公共空间、景区等场所,开展系列艺术节庆活动,打造艺术品质城市。全面布局市、区、街镇和村社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布局“梧桐语”小型城市文化客厅,逐步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打造家门口的文化驿站,让城市的街角飘着咖啡香、透着文艺范。四是提升社区活力。建章立制,完善城市管理结构体系,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开展城市治理示范社区建设,大力推广“网格化治理”“两赋两强”基层治理经验,实现城市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新形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让老有所乐、幼有所趣。创新都市养老模式、规范全周期健康服务、探索心理救济走进社区,让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加快推进学校运动场地、图书馆以及人防纳凉场所等对社会限时开放,提高公共资源共享利用水平。加强产业孵化引导,结合城市更新,做好文化产业空间预留,增强政府、高校、社会的纽带联系,激发南京科教人才资源禀赋,鼓励引导艺术名家、设计大师、研发机构等走进城市社区,带动创业创新、集聚人气活力。

(二)彰显自然山水韵

优化全域空间布局,深化“东西南北中”联动发展,呵护一江两岸和山水城林的城市禀赋,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空气更清新的城乡环境,推动“人、城、境、业”和谐统一。

一是守护碧水蓝天。筑牢绿色生态本底,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让百姓生活不断添绿。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序实施玄武湖、外秦淮河等一批重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市域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国省考断面及省控入江支流断面稳定达标,市控入江支流控制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构筑河畅、水清、岸绿的城市水生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升级智慧工地建设,强化道路扬尘管控,助推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持续达标。严格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开展重点地区污染修复。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河湖连通和疏浚清淤,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不断巩固治理成果。

二是倡导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完善绿色发展制度。着力构建绿色发展创新体系,增强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厚植绿色发展新优势。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发展现代精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高端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健全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厨余垃圾处置、大件垃圾分拣等处理能力。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全社会共同参与,让垃圾分类成为城市生活新时尚。至2022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0000吨/日、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2150吨/日,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90%。加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系统建设,至2022年,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达18%。统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积极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加快公共建筑能效提升,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绿色化水平。健全绿色发展激励体系和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建立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制度。

三是筑牢生态基底。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引领,全面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建设,建成长江“生态眼”感知系统,加快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再现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的动人图景。突出“以江为轴”,完成南京滨江核心段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加快滨江生产岸线搬迁、生态岸线保护和生活岸线提升,推进九大滨江城市客厅规划建设,串联起“南京外滩、城市客厅”。围绕江南滨江岸线—明外郭—秦淮新河、江北滨江岸线—三桥湿地—老山—龙王山,加快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沿线断点打通、环境整治、车辆疏解以及环老山绿带贯通等重点工作,打造江南、江北“两翼闭合”的环城绿廊。完善资源补偿交易机制,全面落实生态补偿制度。

四是美化绿色空间。稳固“一带两片、两环六楔”的市域生态骨架,推动“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实施幕府山、栖霞山等景区品质提升,高水平打造汤山、青龙山等一批郊野公园,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品味自然的生活需要。精心布局城市游园绿地和口袋公园,营造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休憩空间。密织城市绿道网络,新增绿道300公里。开展城市绿化和彩化工程,美化城市界面,丰富色彩景观。至2022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绿地率达40.84%、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3.3%,构建绿廊环城、绿道满城、绿点遍城的绿色空间格局,提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美誉度。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好美丽乡村,推动溧水、高淳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山水、田园、村落等空间要素,分类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三)彰显古都文化魂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回答好传承与弘扬的命题,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都市风范。

一是保护历史风貌。守护“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蟠虎踞”的山水形胜,保护“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垣古都格局,延续历史街巷肌理。加强城墙本体保护修缮,建设光华门、通济门城墙遗址公园,进一步梳理内、外秦淮河沿岸空间,描绘城河一体、古今生辉的历史人文画卷。实施中华门历史轴线以及夫子庙、颐和路、小西湖、评事街等历史风貌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进石头城、官窑山、越城等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整治提升明故宫、朝天宫等历史遗迹周边环境,营造浓厚历史文化氛围。完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机制,完成一批濒危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打造培育一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品牌成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结合美丽宜居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等保护工作。

二是丰富文化内涵。创新城市形象策划,多维度打造城市品牌,依托城市形象打造产品形象,利用产品形象完善城市形象。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城市发展轨迹,在更高层次上打造具有鲜明“美丽古都”特征的城市标识,进一步赋予南京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动态串联文化资源,不断提升南京文化影响力。引导老城南、环南艺、长江路等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向区域协同、产城融合及综合功能转变。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学之都,深入挖掘文学资源要素,构建融入城市物理空间的城市文学空间网络,建设世界文学博物馆等一批文学传播场所,促进文学产业发展,打造氛围浓厚的书香城市。加快国际和平城市建设,注重和平文化物质遗存的保护和标识,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办好国际和平论坛与文化交流等相关活动,加强学术研究和价值传播,塑造中国和平形象窗口。积极发挥社交媒体平台作用,以城市价值理念打造城市人设。扩大国际友城交往,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

三是加强人文展示。保护传承好历史脉络和文化印记,弘扬发展好时代精神和城市品格,让人文化、人性化、情调化、生活艺术化成为城市显性形态。创新历史文化展示载体,多渠道讲好南京故事。深入挖掘六朝文化、红色文化等宝贵资源,加快城墙博物馆、南京名人馆等场馆建设,打造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空间。串联历史线索、活化地名典故,完成一批已运营轨道站点、地铁车厢、公交车辆主题化设计改造,打造城市移动宣传载体。赋能城市部件,将建筑、路牌、灯杆、站台功能化改造,捡拾、串联起分散在寻常巷陌中的历史印迹,打造转角遇见的文化记忆标识,让人们可以随处了解南京、品读南京。提升人文素质,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四是增进文化交流。立足过往,面向未来,阐释好南京文化精髓,传播好南京文化声音。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和明清城墙申遗工作,精心办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周等品牌活动,搭建世界城市文化交流平台,扩大互动交流“朋友圈”。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艺术、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创作底蕴深厚的文艺作品,策划“最南京”的文化游径,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鼓励扶持一批本地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强文化营销推广,扩大文化产业竞争力。

(四)彰显国际现代貌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创新潜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聚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南京都市圈建设,推动江北新区打造国家自主创新先导区、紫东地区打造区域一体化的示范地。用精致精细的手法擘画城市,用智慧智能的技术管理城市,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塑造更安全、更现代、更活力、更创新的城市空间,让古都持续焕发生机。

一是雕琢现代风貌。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突出精心规划。框定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间,把控简洁典雅的城市色彩,勾勒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不断提升城市设计水平,建设精品城市地标。突出精致设计,加快新街口、鼓楼、湖南路等城市核心片区以及火车站等城市窗口地区品质提升,高水准实施夜景照明工程,注重暗夜保护,塑造繁华与静谧相得益彰的国际都市印象。突出精巧构思,实施坐凳、护栏、井盖等城市家具改造,选取建筑前区、市民广场、转角绿地,建设一批景观小品和城市雕塑,运用艺术手法将城市文化和标志符号物化展示,彰显别具一格的现代城市形象。

二是激发空间活力。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激发城市活力。建筑是城市的载体,创新是城市的动力。积极注入新元素,把老建筑、老厂房当做艺术品二次设计改造,让破败凋敝的面貌焕发新生,塑造城市街景新亮点。充分激活新功能,鼓励利用旧厂房、旧仓库、老商业、老校区改造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和创业创新载体,建成一批催生新型消费、引领未来产业的城市硅巷、创新社区,充分发挥存量空间新价值。灵活打造新场景,聚焦金陵美景、市民生活、重要活动,在城市核心区域、窗口地带,利用5G传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分时段、多角度开展城市直播,打造技术领先、国内知名、市民喜爱的城市直播互动平台。精心策划新活动,利用滨江岸线、城市商圈、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定期举办文创市集、广场音乐会、公共展览、创意快闪等文化活动,营造新型消费场景,创造现代时尚的生活体验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

三是增强安全韧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强城市“免疫系统”,建设人民安康新都市,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机制,积极应对新型风险,强化城市公共空间安全韧性。积极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完善法治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净化市场环境。强化城市生产生活要素应急保障,完成主城应急水源工程,建成滨江LNG应急调峰储配站,增强饮用水安全保供和天然气调峰稳供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完成主城餐饮场所燃气“瓶改管”工作,全力防范餐饮场所瓶装液化石油气泄漏爆燃事故隐患,完成城市桥梁、隧道设施消险改造,扎实开展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维护。加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应急避难、消防救援等设施体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现代化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与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社会救助机制、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四是发展智慧城市。强化科技赋能,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打造数字政府和数字孪生城市。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主导产业、地标产业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经济、新消费,打造新业态。把智慧南京建设融入美丽古都建设全过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档升级“我的南京”APP,加快建设“城市之眼”综合感知平台和南京数字治理中心,以构建城市运行智能化监测调度综合平台为抓手,不断拓展数字化城市治理应用场景,实现“一网整合数据、一屏可观全局、一体应急联动”。组建城市部件信息系统,扎实开展城市体检,加快智慧南京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构建智慧城市时空基础设施。加强BIM和GIS技术融合,结合物联网技术,打造CIM智慧城市统一空间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空间和运行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市区两级工作推进组织架构,市级成立美丽古都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会同各成员单位,加强工作任务的统筹推进、考核调度,系统谋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做好与“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有效衔接。研究制定美丽古都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美丽古都建设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内容。市级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组织策划、政策研究、协调联动,对照任务清单进行二次分解,制定专项推进计划,并与年度政府投资计划、城建计划和精细化建设管理计划充分衔接,逐项细化分解、夯实落地;各区(园区)、各单位结合各自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阶段性目标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年度评估和定期考核工作,加快研究储备、工程建设和活动举办,创新建设管理模式,落实长效管理责任。

(二)创新建设机制。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保护、环境准入等制度,完善能源资源、水环境、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绿色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和环境税制度,强化“三线一单”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推动和整合各类财政资金统筹运用,鼓励美丽古都建设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向省争取专项债额度,支持美丽古都任务清单内项目建设。坚持多元化主体建设理念,着力构建美丽古都全民行动体系,积极推广PPP建设模式,创新建设模式和拓宽融资渠道。

(三)强化精细管理。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和考核四大环节,构建美丽古都建设全流程、闭环链模式,坚持“细节为王、品质至上”的工作理念,力求细致、精致、极致。追求高起点、高品质规划设计,组建专家团队,对相关工程规划设计和活动策划组织方案进行审核把关。追求高标准、高效率建设管理,统筹好空间和时序,统筹好速度与质量,做好地上地下、水下岸上、平面立面等各类项目的整合衔接,落实落细各项管理举措,兜住质量安全底线,最大限度降低对群众生活和城市运行的影响,打造精品工程。

(四)加强试点示范。积极开展全国“美丽城市”建设试点申报,扎实开展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试点,积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行项目区域用能权有偿使用、水资源调配交易,可再生资源能源强制配额以及绿证交易制度等。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早出成果、着眼长效的原则组织实施,优先启动建设体量小、投入资金少、示范效果好、市场参与度高的项目,确保高质量完成国家和省试点建设任务,探索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美丽古都建设路径,为美丽中国和美丽江苏建设提供“南京方案”。